“双减”工作开展以来,伊州区教育系统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充实活动内涵。
一、“四个为主”推进服务,强化责任感
坚持将“解决群众的困难、回应家长的期盼、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强化政府、学校、教师责任担当。一是坚持服务民生为主线。通过部门协调会、书记校长会、经验交流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广大师生和家长认识到课后服务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接送难题的举措,更是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二是明确政府为主导。将课后服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明确服务时间、范围、内容,强化人员、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每周安排5天服务、每次2小时。三是落实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家长自愿申请、班级统一审核、学校分类管理的工作机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告知服务方式、内容及安全措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即时、就地、安全的课后服务。四是确保教师为主力。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校外专业特色教师为补充,开设特色社团课程。课后服务实施2年来,全区教师积极担当、勇于奉献,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二、“五育并举”创新服务,增强获得感
将课后服务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统筹校内外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开发社团课程,突出德育实效。社团活动渗透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禁毒、法制安全、环境整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组建音乐、美术、体育、阅读、科技等社团30余种1300余个,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二是开发创新课程,提升智育水平。实施“作业辅导+创新课程”,拓展学科视野,提升认知水平。如哈密市第二小学在语文学科中开设分级阅读课程,诵读中华经典,提高阅读能力。哈密市第九中学开设书法教育班,每周练字不少于三个小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哈密市第五小学开设机器人编程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哈密市第十五小学开展乒乓球特色体育项目。哈密市伊州区三道岭小学开设轮滑班,让孩子体会运动的快乐。哈密市伊州区地尔班津小学在大课间学习沙锤操,强化体育锻炼。开展艺术活动,增强美育熏陶。三是发挥河南援疆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特色艺术活动。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将豫剧引进学校、引入课堂,通过援疆干部牵线搭桥与洛阳豫剧特色学校定期开展线上教学互动活动。四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开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是环保小卫士”等劳动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
三、“三项减负”优化服务,提升幸福感
坚持减负与提质相结合,始终把家长满意作为课后服务的追求目标,努力提升家长学生的幸福感。一是坚持公益与公开并重,减轻经济负担。按照自治区收费文件制定收费方案、办理收费许可,公开服务政策、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二是坚持增减并重,减轻学业负担。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前一时段以作业辅导为主,让学生在学校限时独立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后一时段以社团活动和创新课程为主,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三是坚持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并重,减轻思想负担。针对家长对社团活动、实践拓展等可能影响学业的顾虑和担忧,将课后服务内容从单一的作业辅导,逐渐转变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形成区域课后服务特色。同时,为确保课后服务质量,坚持分年级、分学段、分学科,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后服务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办学综合目标考核,着力推动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双提升。
哈密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