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动态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京哈“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哈密零距离
访问量:
打印
分享:

“岁数大了,就想再跟你们见一面。”今年国庆前夕,75岁的北京市居民李新生拨通了远在哈密市伊州区白石头乡松树塘社区的80岁居民吴玉甫·萨依木的电话。一句朴实的邀约,唤醒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国庆假期期间,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妹妹两家专程从哈密赶赴北京,这场期待已久的重逢,使这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家亲”故事再续前缘。

李新生(右二)一家人和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妹妹合影。受访者提供

北京的秋日,天高云淡。李新生一家人早早在餐厅预订好了宴席,当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妹妹两家人出现在餐厅时,大家紧紧相拥,眼眶湿润。餐桌上,北京的炸酱面与哈密的特产相映成趣,熟悉的味道与久违的交谈,瞬间将大家带回到那段在军马场共同奋斗的岁月。

“没想到这么多年了,她还记挂着我们,这份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吴玉甫·萨依木的妹妹赛丽曼·萨依木话语中满是感动。

吴玉甫·萨依木(中)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讲述了当时的往事。受访者提供

这段情缘要追溯到1968年。松树塘社区原址为伊吾军马场,主要承担为部队培育优质军马的任务。当年,110名北京知青来到伊吾军马场。其中,4名女知青在八连加入了女子放牧班,这事儿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轰动。

彼时年仅17岁的北京姑娘们,一头扎进伊吾凛冽的风雪里——冬夜要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巡查马群,春日得在没膝的草甸里追着烈马奔跑……在这般严酷自然环境里,她们快速褪去稚气,稳稳扛起了饲养军马、训练军马的重任,成了草原上最亮眼的“马背上的姑娘”。

“虽然是大城市长大的姑娘,但她们面对艰苦环境从不退缩,这种精神让我们十分敬佩。”时任放牧班牧工的吴玉甫·萨依木回忆道。

在吴玉甫·萨依木的悉心指导下,北京知青学会了应对恶劣天气及放马知识,而在北京知青心中,吴玉甫·萨依木就如同亲哥哥一般,他不仅经常带领知青们值夜巡逻,还邀请他们去家中做客,特意为他们蒸馒头,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军马场的知青们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最让李新生难忘的是,一个暴风雪的夜晚,她突发高烧,吴玉甫·萨依木牵着马,在齐膝的积雪中艰难行走了10公里,将她及时送到场部医院。还有一次,一名知青不慎落水,也是吴玉甫·萨依木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相救。

情谊是相互的。知青们不仅帮助吴玉甫·萨依木的弟弟学习医学知识,协助他成为赤脚医生,还为他争取到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她们还耐心辅导吴玉甫·萨依木正在上学的妹妹赛丽曼·萨依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7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互帮互助中悄然流逝。

后来,李新生返回北京生活,但这份在伊吾军马场结下的深厚情谊从未中断。几十年来,电话里的问候、书信中的牵挂、偶尔的跨省探望,成为两家人维系感情的纽带。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00年,吴玉甫·萨依木的儿子遭遇车祸急需手术时,李新生和其他北京知青及时伸出援手,资助了现金1万元,帮助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

赛丽曼·萨依木的大女儿萨尼牙·克热木动情地说:“前些年,李阿姨每年都会来哈密看我们。近几年阿姨身体不便出行,这次我们特意去北京看她。见面时大家都激动不已,这段超过半个世纪的情谊,在我们心中必将永远延续。”

从青春相伴到白发重逢,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转,李新生与吴玉甫·萨依木一家的故事,是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这份跨越地域、历经岁月洗礼的“一家亲”情谊,不仅温暖了两个家庭,更诠释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厚情谊,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暖在新时代继续传递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文丨融媒体中心记者 克衣木·卡德尔

相关信息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