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自发修复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航标引发关注的网友陆遥专程来到哈密,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致谢。他表示,这次经历不仅实现了通过短视频传递正能量的初衷,也亲眼见证了哈密在生态保护与历史文物维护中的积极作为。随着航标修复保护工作有序推进,这场由民间自发行动点燃的社会关注,最终转化为政民协作的生动实践。
今年初,陆遥与同伴计划通过拍摄系列短视频,讲述人民空军在戈壁滩艰苦奋斗60年的历史。抵达现场后,他们发现“为人民服务”航标因长期裸露、风蚀严重,周边黄土裸露形似“伤疤”,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陆遥说:“同时我们还发现这里有一个圈圈,更多的是不理解……它已经安安静静待了五六十年了。从高空看,这就是一个伤疤,就想把它修复一下。”
修复并非易事。起初仅陆遥与同伴两人,物资匮乏,但他们迅速得到了各方支持:哈密热心人士主动加入,有人开车送石料、有人帮忙筛选颜色匹配的戈壁石……
陆遥说:“我们用了5种石头,一麻袋一麻袋倒在这里,但很多石头不是太黑,就是太浅……这毕竟是自然风化、长期形成的地面表层。大家没有人喊累,每天都是灰头土脸地回家,他们都很支持我们。后来找到颜色匹配的石料铺完后我也不知道修复效果如何,我们走后的第二天当地还下了一场雨,等到10月28日卫星拍到了一张清晰的画面,看到画面后我终于放心了。”
10月14日,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牵头,联合市林草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前往巨型航标所在地,开展实地踏勘。现场重点调查地表破坏范围、程度及类型,并邀请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取样检测,通过科学分析土壤受损情况,采用适宜生态修复技术,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确保受影响区域恢复原有生态功能。
哈密市伊州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赵一豹说:“我们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到现场实地踏勘,对破坏区域进行确认并精确测算面积。”
最终,相关部门对当事人依法处罚,并以此案推动公众认识戈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赵一豹表示,《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相信能对戈壁砾幕层破坏者形成更强震慑,为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减少类似破坏行为。
“为人民服务”航标受损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哈密市生态环境局迅速组织专业力量,组成多学科调查专家组。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闫一凡赴现场采样,并检测砾幕层硬度和厚度,为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专家团队还驱车前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向斗争中学习”“只争朝夕”“毛主席万万岁”4处航标,利用遥感卫星航拍、多光谱分析、三维建模、现场踏勘和土样分析等方法,针对不同破坏类型及地貌特征制定分区分类的修复方案。
闫一凡说:“我们采取土壤样品,主要是看它的理化指标,要对破坏区域进行修复,修复的标准是什么,就得依据这个指标来设定未来恢复的目标。”
哈密市总面积14.21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面积达9.46万平方公里。作为我国典型的荒漠戈壁地区,哈密的戈壁不仅是地理特征的鲜明标识,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哈密市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戈壁保护体系:从关键技术攻关到立法保障,从科学监测到长效管理,努力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共生”的特色路径。
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戴蓉说:“我们采用的快速结皮技术是一项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并且有自主专利,将以最小成本来进行修复工作。”
“为人民服务”航标承载着更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人民空军的里程碑,更是全民守护历史、敬畏自然的象征。
陆遥说:“‘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视频的初心实现了——这么多人关注到人民空军这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这里的戈壁生态很脆弱,需要我们用心保护,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哈密市的快速响应与科学处置同样赢得了赞誉。陆遥说:“很感谢哈密文旅、哈密融媒、哈密市生态环境局、林草局快速做出反应。把这些航标保护起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我能为哈密文旅、哈密戈壁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并全力配合相关工作。”
站在航标前,陆遥与同伴们合影留念。夕阳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如同戈壁滩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从个体善念到集体行动的温暖旅程。
文|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玉、郭子毅 张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