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动态

1530余份种质资源!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交出亮眼“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2
来源:哈密零距离
访问量:
打印
分享: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在聚焦“筑牢种业根基、赋能农业发展”的当下,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种质研发中心交出了一份特色作物创新答卷:依托“市场导向、优品稳供”双轮驱动技术研发体系,在种质创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领域实现系统性跃升,1530余份哈密瓜种质资源储备成型,既为“中国甜”品质升级注入核心动能,更以实践诠释了种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育种变革

摒弃传统“产量优先”的育种思维,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率先构建“市场需求—技术攻关—品种推广”反向传导机制,让消费端诉求成为育种端的“导航仪”。针对市场对哈密瓜甜度层级、风味层次、贮运韧性的高阶需求,2025年平台配置的50个杂交组合中,21个成功结瓜的组合均采用风味性状导向的亲本选配策略,精准对接消费期待。

技术人员正在哈密瓜种质研发智能调控平台养护瓜苗。资料图片,王浩亮摄

“我们把糖度梯度、特征风味物质构成、采后保鲜周期这些市场痛点,拆解成可量化的育种技术参数。”种质研发中心研发经理孙君超表示,这种以消费需求定义品种标准的模式,从源头破解了特色水果“优质不优价、好果难远走”的产业瓶颈,让育种真正服务于市场、惠及农户与消费者。

全链条筑牢“四季有鲜瓜”底线

今年以来,为实现“四季有鲜瓜、品质不打折”的目标,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以“六亩园基地+人工气候室”双线协同为核心,搭建覆盖育种、种植、供应链的全环节研发与保障体系,完成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成功将“产品”转化为“商品”,达到“365天优品不断档”目标。

在育种端,平台打造的“种质实验室”通过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湿度,打破季节限制,4个月即可完成一季生产测试。冬季模拟夏季高温强光加速早熟品种繁育,夏季营造温带凉爽环境开展晚熟品种性状稳定试验;2025年,依托该系统,种质繁育周期缩短30%,全年完成20份F4代材料、11份F9代高世代材料纯化,为品种迭代储备充足“种源”。

哈密瓜种质研发及品质检测实验室,配套最新科研设备。资料图片,张超摄

孙君超表示,在种植端,团队针对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为8个突破性新品系定制差异化“气候适应性方案”,适配冬春、夏秋市场需求。“2025年试点数据显示,这些品种在新疆、海南、云南等产区亩产量稳定在2500公斤以上,糖度始终保持15%-18%的优质区间,彻底改变‘旺季扎堆滞销、淡季无瓜可售’的行业困局。目前,平台已在三地自营2000亩示范基地,以‘自营1%、合作10%、带动20%’的产能布局,扩大优质哈密瓜种植规模。”孙君超说。

与此同时,在供应链端,通过“育种+技术”双管齐下守护品质。育种环节提前强化果实耐贮性,搭配采后预冷、真空包装技术,新品系采后保鲜期延长至15-20天,大幅减少运输损耗;实现全国“72小时新鲜直达”,新疆基地采摘的哈密瓜3天内即可送达华南、华东市场,让消费者全年都能尝到脆甜的“中国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根基。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的育种突破,既是我国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更是平台以科技创新贯通“育繁推”链条的实践典范。从1530余份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到市场导向的品种创新,再到全国适配的供给升级,平台正推动哈密瓜产业从“区域特产”向“全国优品”跨越。

孙君超说:“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化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让‘中国甜’更好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特色防线贡献力量。”

|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晶晶

相关信息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