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哈密,阳光洒满东天山南麓,暖意浸润着这座丝路重镇。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创新发展对话会的交流现场,思想的火花与合作的热忱碰撞交融。
来自豫哈两地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围坐畅谈,以零碳科技为纽带,以产业协作为核心,让跨越千里的协作共识在深入交流中愈发清晰。这场对话,不仅是优势互补的思想汇聚,更是新时代豫哈从“单向援疆”到“双向共赢”的生动实践。

河南省新能源商会会长、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联合工作理事会主席刘东晓正在发言。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河南省新能源商会会长、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联合工作理事会主席刘东晓的分享,为协作路径锚定了方向。他介绍,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正以全流程绿色通道、政策解读、免费配套服务等创新举措,让企业在哈密安心落地发展。“我们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契合‘十五五’发展方向,此次参会的60多位企业家,都带着助力哈密发展的初心而来。”刘东晓说。这种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相结合的模式,让援疆变“输血”为“造血”,成为现场共识。

郑州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凌波正在发言。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合作注入了坚实的智力支撑。郑州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凌波直指产业援疆的核心价值,他说:“河南的产业优势与哈密的新能源优势精准对接,哈密的资源禀赋为河南产业转型赋能,河南企业则助力哈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种共赢模式最大化了援疆价值。”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张占仓正在发言。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张占仓则结合“十五五”规划展望,认为豫哈零碳协作踩准了高质量发展风口,未来必将成为西北绿色产业标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景明从财政政策视角,剖析了零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超则以数字化管理经验为企业发展支招,多维度的专业解读让协作蓝图更具可行性。
企业家们的实干分享,让零碳愿景有了具象支撑。
作为首家落地平台的企业负责人,河南云景新能源有限公司、哈密云景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前程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成果,他说:“我们已建成8万平方米厂房,年产能100万平方米、年产值5亿元,产品投资和使用成本较传统供暖分别降低20%和30%,如今外贸订单已对接至哈萨克斯坦等国,2026年还将启动二期建设。”这份成长,正是平台赋能的生动见证。

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对话会现场。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更多企业则带着规划与决心而来。哈密浩晨星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介绍,总投资18亿元的固态电池项目正高效推进,借助平台“保姆式”服务,办公楼及厂房已顺利封顶,投产后将填补新疆产业空白,年利税达4亿元并解决300人就业;香港创新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李夏博士计划协助哈密设立首支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本地新质生产力企业,助力其对接资本市场实现上市;亿维特航空的低空经济项目、清碳科技的新材料实践、北京沐禾金裕的“AI+零碳”探索,从资本、产业、技术等多维度,勾勒出豫哈零碳产业的多元发展生态。
一场场发言凝聚着共识,一次次交流夯实着信心。这场对话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会议本身——它让河南的产业、科技优势与哈密的资源、区位优势实现精准咬合,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家赋能”的协作机制落地生根,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产业共赢中愈发牢固。

签约仪式现场。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在激动人心的签约仪式环节,哈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樊晓毅与7家企业代表依次签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现场掌声雷动,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一笔笔签约的背后,是99.8亿元投资落地、10个产业项目扎根的坚实基础,更是豫哈产业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的有力见证。从储能产业到航空科技,从新材料研发到再生资源利用,零碳科技的种子,正借助合作的春风在哈密这片沃土上破土而出。
东天山脚下,豫哈零碳科技产业的协作正书写着东西部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随着更多零碳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哈密必将成为新疆能源转型的示范区,为两地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融媒体中心记者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