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哈密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就医就诊更方便

发布时间:2022-04-21   信息来源:   【字体:

近年来,哈密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总体改革思路,抢抓机遇,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就医更方便,切实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改革合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市领导分管卫生健康、医保等工作,建立健全改革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难点赌点问题,有效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市卫健、医保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哈密市加强绩效考核和监测评价全面推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哈密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改革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精准。各区县党委、政府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成立县域医共体党委,印发促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紧密型医共体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哈密市紧紧抓住医改和援疆机遇,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开展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患者筛查点建设,为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设施设备,改善了就医环境,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5%。坚持政府办医,伊州区和巴里坤县财政承担医共体总医院在编人员工资的80%,伊吾县财政全额承担医共体总医院在编人员工资,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落实帮扶措施,提升服务效力。市中心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与区县医院建立医联体协议,实施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的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今年以来,累计选派业务副院长及专家团队12人,全方位支持区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填补了泌尿科、眼科、皮肤等学科空白,全面提升区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县域医共体总医院采取技术支持、专家坐诊、人才培养等措施,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有机联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尤其是伊州区医共体总医院,采取以科包院、组团式手术等方式,分别在二堡镇、五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补齐基层诊疗病种短板,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今年以来,各区县医共体总医院专家坐诊37场次860人次,培训12场次796人次。

四是推进医防融合,促进资源下沉。哈密市制定了《哈密市基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慢阻肺医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基层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基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慢阻肺医防融合工作机制,为基层慢性病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医防融合服务,引导慢性病患者基层首诊。目前,各区县医共体总医院建立家庭医生服务指导团队16支72人,通过组团式下沉、巡回医疗等形式,以“1+N”的方式,指导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服务,为签约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增强基层群众感受度和获得感。目前,全市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85%以上。

五是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以国家、自治区人口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思路为框架,进一步加强哈密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着力于实现卫生健康系统整体互联互通和全覆盖。积极开展了云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建立起完善可用的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检查检验系统,实现哈密市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均能提供预约挂号、费用查询、检验检查报告、体检报告查询等信息化服务。建成了向上联接北大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国内先进医疗机构,向下覆盖市、县(区)、乡镇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同时,在全疆率先开展了电子健康卡普及和应用工作,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