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市“一标杆两典范”的发展定位,要求哈密市在战略上、长远上谋划新疆“东大门”,建好新疆“东大门”,当好新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全疆挑大梁、做贡献。哈密市卫生健康委聚焦“一标杆两典范”发展定位和市委确定的2025年“工作效能提升年”要求,找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个“小切口”,守正创新,担当实干,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这个“大民生”保驾护航。
一、靶向施策,着力构建高效服务机制
一是以民生为导向。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高位推动。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99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13.94万元,支持兜牢人民群众健康“网底”。二是建章立制。制定哈密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强化监管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项目规范管理。三是加强指导。组织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定期到基层指导开展工作,促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强基固本,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一是全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活动。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强化医防融合服务,建设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就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哈密市3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家村卫生室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二是提升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依托“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用足用好228万元项目资金,重点提升伊州区大泉湾乡中心卫生院、巴里坤县大河镇中心卫生院、海子沿乡中心卫生院、伊吾县淖毛湖镇中心卫生院等4所卫生院服务能力,以点带面,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三、创新推动,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质效
一是在全疆率先推广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将慢性病管理与全科门诊有机结合,与居民日常诊疗流程相融合,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慢病防治体系,为居民提供“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建成慢性病一体化门诊17家。二是不断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90支,2024年城乡居民签约率69.09%,重点人群签约率92.79%。伊州区创新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传帮带模式,从基层“点单”到专家“接单”,组建家庭签约医生专家指导团队,“一对一”下沉开展结对帮扶;巴里坤县深入拓展个性化签约服务项目内容,实施“一人一档”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推动科技赋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支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安全有序向本人开放,全市居民电子健康卡开放率达到97%以上。开通“协同调阅”功能,在征得居民允许的前提下,医生可以实时调阅患者在哈密市域内“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历史就诊记录、检验检查记录等,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随访预约等服务,辅助为医务人员提供合理用药、健康咨询建议。
四、优化服务,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菜单”越来越丰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版本”升级,增加服务内容。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推进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等服务;结合“体重管理年”,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精细。对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精细化水平。组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80岁以上老年人“敲门行动”,切实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个性化”。利用“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完成自动呼叫、收集、统计集中儿童计划免接种提醒、全民健康体检预约、慢病人群健康随访通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等服务。针对签约居民,每月增加“家庭医生节气健康提醒”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