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重点突出政府投入和保障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资金拨付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为切实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哈密市调整充实了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绩效评价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责任分工,确保项目规范有效落实。在继续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妇幼卫生、老年健康服务、医养结合等内容。2023年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89元,保障项目有序有力推进。同时,进一步完善卫健、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按时落实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积极履行市、区县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足额到位。各区县及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打包至医共体牵头医院,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和核算,杜绝出现违规支出现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二是优化考核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市、区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自查评价的工作机制,发挥信息化在评价中的作用,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各区县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作用,按月监测重点指标,按季度做好业务指导,通过“定期指导+回头看”双促模式,有效提升项目质量。印发《关于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的通知》,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录入的完整性、规范性,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开放,提升居民对基层健康服务的获得感。目前,全市健康档案建档率9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72.68%,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达98.45%,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达85%以上,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规范化管理达90%以上。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医防融合。投入733万元,试点推进基层机构慢病一体化门诊,在全市9家基层设立慢病一体化门诊,配备了眼底照相仪、中医体质辨识仪等医疗设备30余台,其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慢病联合诊室,推进慢性病医防融合系统建设,将签约服务与全科门诊有机结合、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融合、与全民健康体检紧密结合,对就诊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综合服务。试点建设“大经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进智医助理基层辅助诊断、智能随访和监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200套可穿戴健康监测仪,实时掌握慢病患者健康状况,让慢病管理更加精细化。率先开启家庭医生签约“身份证+人脸识别”和“水印+定位”照片强制认证功能,为基层家庭医生团队配备302台平板电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为城乡居民提供在线签约、健康管理、慢病随访等服务,确保服务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是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知晓率。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工作的重点,结合健康体检、日常诊疗等工作,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电子屏、微信、微博等方式,广泛宣传项目实施目的和意义,讲解项目覆盖内容、人群和服务项目,形成全面覆盖城乡社区和居民家庭的浓厚宣传氛围,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行为方式。与融媒体中心通力合作,开设“健康哈密”、“健康300秒”栏目,向群众广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知识,群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持续提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