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肯”弹唱在巴里坤草原和哈密西部的山区盛行。
“阿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即兴演唱,出口成章,既是歌手,又是诗人。
阿肯弹唱的形式以对唱为主,有二人对唱、自弹自唱,有问有答,以回答问题准确、诙谐幽默者为胜。阿肯弹唱不仅在盛大节日庆典时举办,也在定亲婚礼、孩子出生、满月、割礼、牛羊转场等活动时举办。当夏季来临,应旅游者的要求,也不定期地举办阿肯弹唱会,让旅客一饱眼福。
上世纪70年代初起,巴里坤的阿肯弹唱会有所发展,县文化馆多次组织弹唱比赛。除此之外,平时牧民们也常常聚集在毡房里或草原上举行小型阿肯弹唱,弹唱的内容也由已往的哀怨和愤怒变为欢乐和喜悦,增加了不少歌唱新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民族团结的新诗歌。
以上内容由市文体广旅局提供
哈萨克舞蹈生动、活泼,反映了哈萨克族的生活风貌,具有浓郁的游牧特色和草原风情,风格粗犷、剽悍,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哈萨克舞蹈从表演形式上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歌舞即边歌边舞,以歌伴舞;乐舞以乐器演奏伴舞。表演舞蹈的人数比较灵活,既有单人、双人,也有多人的集体舞蹈。动作多用动肩和马步,以头、颈、肩、臂、腰、眼的各种姿势,表现各种舞姿,抒发内心的强烈情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黑走马舞、熊舞、鹰舞、大雁舞、挤奶舞、剪羊毛舞、擀毡舞、刁羊舞以及姑娘追舞等。
巴里坤是自治区汉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风俗独特,别具一格。特别在民间文艺方面,受内地汉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一些特有的艺文形式。巴里坤汉族民间艺术的主要形式有小曲子、秧歌、社火、庙会等。新疆曲子(巴里坤小曲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由眉户剧、秦腔等西北剧种衍变而来,用二胡、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演员人数不限,边唱边舞,形式活泼,诙谐幽默,也不太需要舞台、背景,随时随地可以演出,颇受游客欢迎。
巴里坤新疆曲子的唱词和道白以当地方言、口语化为主,多长短句,多用衬字衬词,体现了十足地西北方言韵味,很适合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目前,全县现有新疆曲子自乐班22个,吸引了当地的一些汉、回、蒙古、哈萨克族群众参与其中。传承的曲子传统剧目有《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十劝人心》《大保媒》《断桥》等多部,自创的新编剧有《逛冰城》《王村长要彩礼》《致富路上喜事多》等,是中华文化在新疆融合发展的一个活态的历史例证。
哈密维吾尔族居民聚居于平原绿洲带。特别是回城、花园乡的维吾尔族居民保留着与南疆维吾尔族居民不同的古朴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些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与庭院布局、服饰装束、起居等民俗风情。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形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现代的城市维吾尔族青年男女多穿西装或便装。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或皮靴,喜欢戴四棱小花帽。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辫子,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或将长发盘起系成发结。哈密维吾尔族的食品主要以面粉制作的食品为主,如烤馕、拉条子、炒面等。用胡萝卜、洋葱、羊肉、大米制作的抓饭是他们的节假日食品。另外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风味食品。维吾尔族主要吃牛、羊肉,喜欢喝奶茶,爱吃水果(桑葚、杏子、桃子、哈密瓜、西瓜)。维吾尔族是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哈密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具有适宜干旱、炎热地区的特点,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户少而小,开较大天窗来采光,房顶多为穹隆顶或平顶。屋内砌有土炕,旁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前多有方形院落,大门忌向西开。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和葡萄。屋前皆有葡萄架,成为凉棚,有的住房前还建有前廊。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无论男女老少皆着节日盛装,走亲访友,非常隆重。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其中艾捷克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有名的传统工艺品。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活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族牧民们住的是轻便而易于支撑、拆卸的毡房。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面粉制品,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皮子、奶酪等。哈萨克族牧民冬天喜欢穿羊皮缝制的大衣;妇女夏天穿花布连衣裙,冬季穿对襟棉大衣。男的冬季戴三叶帽,夏天系三角布制作的头巾;女的头戴白布盖头,外披白毛线大头巾,头巾上端还别有首饰,爱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等。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另外还有诺鲁孜节。每逢喜庆或节假日都要举行刁羊、赛马、姑娘追等传统文娱节目。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一样,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狗、骡、驴等肉。哈萨克牧民居住的毡房很有特点,它是由房围、房杆、顶圈、房毡、房门等零部件组成,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窿形,一般有3米高,面积二三十平方米。毡房坚固耐用,居住舒适,具有防寒、防雨、挡风的重要功用,更重要的是其拆卸方便,宜于转场时携带。因此,哈萨克族毡房也有“白色的宫殿”的美誉。
“阿尤毕”,哈萨克语意为“熊舞”,是哈萨克族最具特色的民间动物模拟舞。它与哈萨克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其基本舞蹈动作源于哈萨克族最为普及的传统舞蹈“黑走马”,多用摆臂、摆肩、扭腰等动作,不同的是双肩的一前一后摆动由一次变为两次,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熊的憨态可掬形象。而双膝微屈、双臂屈肘模拟熊的爬行状和发现猎物后猛然跳起、高举双手作吼叫状等舞蹈动作,准确地模拟了熊既笨拙又可爱、既机警又迟缓、既聪明又混沌、既呆萌又凶猛的真实形象,很受观众的喜爱。
民间艺人往往在自己的上下眼睑之间、鼻孔和下唇之间插上芨芨草棍,象征熊的大眼和獠牙,同时反穿皮袄象征熊皮,并在头上包一块布两边下垂象征熊的鬃毛,从而使面部表情和整体形象的模拟性更强。
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流传的“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有“走熊舞”和“瘸熊舞”两种。前者由一人表演,多表现熊平常的各种行为、情态,塑造了一个既愚笨、可爱,又机警、凶猛的熊的形象。后者由三人表演,分别扮演熊、遇难人、猎人,演绎了一个熊袭遇难人、遇难人与熊搏斗、猎人射伤熊腿救下遇难人、瘸腿熊逃跑的完整故事。其表演滑稽、朴实、富于生活情趣,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斯布孜额,哈萨克语意是“吹”,是一种古老的气鸣类乐器,也是哈萨克族传统吹奏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这种直吹管乐器,全管为无节、无簧、无哨、无膜的空腔,仅靠吹奏者以嘴唇和舌头并用控制气流,加上指按音孔,发出乐音、吹奏旋律。
一年四季生活在转场游牧中的哈萨克人,有着用乐器独奏来讲述故事的深厚文化传统。吹奏斯布孜额的民间艺人,主要是以独奏器乐曲来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斯布孜额深沉、浑厚的独特乐音和悠远的动人旋律可直抵心扉、摇动心旌,故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
以斯布孜额吹奏的传统器乐曲曲目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仅有《勇敢的骆驼》《白色的走马》《阿山哈依》《额尔齐斯河》《思念》《瘸腿的熊》等三十余首,大都乐曲优美、旋律动听,讲述的故事委婉动人,故深受哈萨克民众的喜爱。至今仍在哈萨克民间以原生形态传承,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仍在草原上绽放,音韵不绝。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古称蒲类,自汉代起就有汉人在这里屯田戍守,一直延续下来。这里土地广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农耕。汉人较早在这里种植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据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伊吾军纳粮牒》中记载,屯田于巴里坤大河的“伊吾军向军仓交纳屯田粮米三千八百余石。”清代落户到巴里坤的数万移民,来自甘、陕、晋、川、湘、鄂、冀、津、内蒙古等多个地区,集中在大河、石人子、奎苏等地引泉水灌溉,屯垦种粮。他们不仅带来了内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各自故乡的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这些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紧密相联,在与当地的物产、节日文化和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交流碰撞中,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变异、创新,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的面食系列,包括蒸、煮、煎、炸、烙、烧、烤等面食制作技艺,开创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面食新境界。
巴里坤面食最有特点的还是丰富多彩的节日面食。其中,蒸制的面食有蒸饼、喜饼、大白馍馍、枕头卷子、开花包子榆钱焪焪子、刺梅花焪焪子等;烤制的面食有锅盔、油酥馍、香豆干粮子、葫芦干粮子等;煮制的面食有汤饭、冬至饭、艾面、臊子面、杏皮子、拨鱼子等;炸制的面食有烫面油饼子、花花油果子、麻花子、浆面条、油糕等。这些丰富的面食不仅饱含着深深的中华民族感情,而且包裹着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蕴。
流传在哈密市的“比艺提”,是维吾尔族一种民间礼仪性的诗歌对诵,亦称“对诗”。比艺提源于哈密维吾尔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歌民谣的爱好、喜听民间艺人说唱叙事长诗“达斯坦”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举行人生礼仪和麦西热甫等群众性活动时有以诗歌韵文表达口彩、互致问候与祝福的习俗。
各种节庆、婚礼、麦西热甫等乡亲、朋友聚会的场合,是比艺提主要的文化空间。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婚礼上给新娘揭盖头时双方长辈表示祝福所说的“玉孜阿奇库(揭盖头)比艺提”、双方亲家之间互相送礼表示祝福所说的“库达尼丝(亲家礼)比艺提”、第一场冬雪后到亲友家悄悄放下“投雪笺”后所说的“卡尔(初雪)比艺提”、为春耕开始举办麦西热甫活动祈祷丰年所说的“阔克(青苗)比艺提”、在麦西热甫场合以花腰带邀人上场同舞时所说的“普塔比艺提”、当麦西热甫活动达到高潮时有人为调动大家情绪所说的“克卡丝(诙谐)比艺提”、客人上门以小碗茶礼敬时所说的“丝尼恰依(敬茶)比艺提”、用自家酿的酒待客时主客互致祝福和夸赞所说的“夏热甫(敬酒)比艺提”,还有“郊游比艺提”、“劳动比艺提”等等,其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
比艺提与哈密维吾尔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比艺提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在当地民间传承发展,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培养青少年的口头文学素养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友好、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清泉节,主要流布于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苇子峡乡等地。起源于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修渠抗旱、保护庄稼瓜果的行动,后来相沿成习,成为当地的一项农事节日习俗。
民间传说百余年前下马崖等地大旱,眼看着河干地裂,庄稼瓜果将无收,乡村的老者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清理水源、挖渠引水以抗旱保护庄稼和瓜果。于是发动、组织村民们捐资、捐物、出力,疏浚泉眼和坎儿井以增加水源,开挖渠道以引水溉田。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抗旱保住了庄稼和果园,人们相聚一起举办麦西热甫活动,载歌载舞庆祝大旱之年喜获丰收。
从此,在每年六月初,都要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选择吉日(一般为六月的第一个周一或周五),举办清泉节活动。各族群众在这一天相约来到坎儿井、泉眼处,集体劳动,疏浚泉眼,清除坎儿井里的淤泥,整理受损的渠道,引更多的泉水流向耕地和果园。大家相聚煮肉、做百家饭,举行隆重的“乃孜阿亚”(节日餐),然后举行麦西热甫活动。借此让大家更加珍惜水源,爱护大自然,并增强村民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凝聚力。这一农事节日习俗从此在当地形成并沿袭至今。
维吾尔族刺绣,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中原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纹样特色、针法特点的刺绣技艺。维吾尔族刺绣在民间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服饰、帽子、被褥、枕头、围巾、包、挎袋、餐具套挂、坐垫、绣带、土墙围、挂饰等多种类别和多样花色。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主要有平针绣、辨针绣、结绣、植绒绣、串珠片绣、盘金银绣、缕空绣、钩针绣、综合绣等。明清时期,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回鹘服饰图案纹样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如龙凤呈祥、五福望莲、吉祥如意、孔雀开屏等。在哈密回王府使用的刺绣服饰中,还有龙、凤、仙鹤、喜鹊、蝙蝠、蝴蝶等中原文化中象征王权、长寿、吉祥、幸福等的绣图,以及体现佛教文化的葫芦、林芝、寿桃、吉祥结、宝伞、海螺等图案。凸显出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所具有的中华文化特质和地域文化特点的独特风格。
2008年,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在哈密成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哈密传统工艺工件站),2018年,该项目被录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抱枕
背包
哈密瓜团扇
花帽
石榴团扇
手提包
玩偶
雪莲花团扇
葫芦雕刻
奇石
左公文化苑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第十一集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