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片的棉田正采摘,轰轰作响的采棉机过后,留下一个个黄色包装成捆的“金蛋蛋”静待运走。
“为了保障园区的5万亩棉花顺利采摘,我们协调了14台采棉机,每天可采摘2000多亩地,预计11月7日之前可全部采完。”10月19日,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处棉花地头,该园区副主任焦志文告诉记者,棉花采摘完后,园区将组织人员开展以地膜回收为主的土壤面源污染治理,以保证耕地质量。除此之外,还指导农户对土地进行轮作,种植高产值农作物,促进农业高产、农民增收。“从2019年开始,园区每年都要对5万亩土地进行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焦志文说。
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采收棉花。伊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地膜回收、秸秆还田、耕地轮作,目的就是有效保护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收。而这也是全市开展净土保卫战中的工作之一和目的所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过去十年来,哈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东天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保持稳定向好趋势。
东天山板房沟的初秋。(资料图片)
随着哈密河、巴里坤湖、伊吾河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让各族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不断增强。其中哈密河湿地公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26公里健身慢步道和19万平方米科普植物园全面建成,新增绿地2157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以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圈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惠民等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标志性战役的深入推进,如今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蓝天碧水已是常态。城市空气质量由2013年优良率76.8%,提高至2021年84.1%,主要河流、水库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控有力有效,农村卫生户厕率达到91%。
哈密市民在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全民健身文化广场上跳舞。(资料图片)
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小红帽”深入社区志愿服务,“光盘行动”成为新时尚……哈密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美丽哈密。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有生、王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