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对“零添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宣称“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已成为不少新兴品牌的营销手法。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公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规定,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识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描述内容。
如今,部分食品包装标注“零添加”“不添加合成着色素、不添加增味剂”等字样,收获了不少消费者青睐。或许在多数消费者眼里,食品“零添加”“无添加”,指的就是食品中不包含任何添加剂,这往往意味着食品更加安全、健康。但实际上,很多食品之所以能保存很久不变质,就是因为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只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合法适量,在安全范围之内,就不会给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所谓的“零添加”类文字游戏,不过是商家利用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玩的噱头而已。事实上,现代食品加工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真正“零添加”的加工食品几乎不存在。一些厂家故意“突出其无,回避其有”,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对同行产品形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不少食品厂家标注“不添加”“零添加”后还会来个价格水涨船高,让消费者多掏腰包,成为冤大头。
禁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食品外包装标注“无添加”“零添加”,是规范和约束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充分保护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的必要之举。